大學生到底該不該讀原文書?好文章在→這裡;我和佳郁的看法致認為,至少在大一的時候還不要!尤其是剛進大學,可能連自己的主修在教什麼都不明白,( 因為分數使然 ),馬上給新生念原文書,要嘛!先去找翻譯本,乖一點的自己查單字;根本沒有時間去吸收課本的知識,然後,開始誤以為自己的主修或是學科是沒有意義的/不好玩的,惡性循環下去。
會有這樣的省思一方面是很貼近我們的學生生活,我們不但念原文書當然也有翻譯本,所以感慨有點深,加上最近每一組都在如火如涂的趕著社研的進度,使我們不但身心俱疲,除了做下去之外似乎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,尤其是我! 體重和情緒都失控 檢討中!
之前,在網路上有一篇流傳甚廣的【「到底,我們為什麼要學英文」 】作者以一位英文老師的身份,對於台灣許多對於英語學習光怪陸離的態度,提出她的針砭。
原作者寫的是相當典型的崇洋媚外心態:許多人對於英語流利的人總是投以欽羨的目光,因而英語學習也成為某種趨之若鶩的時尚,結果這樣的心態反而掩蓋了英語原來不過是個工具的事實。
雖然我本身對英文向來沒有什麼崇拜的心結,但是講到英文學習這件事,卻勾起我一個以前在BBS上面討論的回憶,那是一個關於科學中文化的問題。
比較具體的討論,則圍繞在:大學生到底該不該讀原文書,還是讀翻譯書?
想當然爾,研究生多半好心勸後進:最好在大學時候就養成念原文書的習慣吧,因為在有生之年,科學研究仍然會是英語的世界,如果能趁早養成英語閱讀的習慣,對於將來做研究有很大的幫助。
那麼,MEB的看法呢?想來,以我這樣一個已經在外國打混快十年的人,多半更體認到了英語的重要性,因此,應該也會鼓勵年青學子們早早開始啃原文生物、物理、生化教科書,以便將來有較多的機會能夠與外國人爭一片天吧?
嘿,結果完全相反。我。並。不。主。張。大。學。生。讀。原。文。書。
我雖然贊成大學生加強自己的英語能力,但是並不贊成大學生念原文書。
如果今天有任何原因讓我主張任何人念原文書的話,那必定只會是因為:沒有好的翻譯書。 蝦米?為什麼如MEB這種在紅塵飄盪數載,天天啃英文論文當廁所讀物。。。
ㄜ。。我是說當早餐報紙的人,竟然會不贊成大學生念原文書?難道是讀書讀瘋了?
還是怕長江後浪推前浪,所以仙人指路卻故意指引一條崎嶇之路?
哈哈,非也非也,恰恰就是因為,在國外待久了,更能夠深刻的體認到:
英文,不過是一個充實知識的工具罷了。真正重要的東西,往往都跟英文無關。
我會同意,「將來如果要在科學研究上如魚得水的話,那麼早點閱讀自己專業上的英文,是有幫助的。」然而,這段話的重點,應該是在前面那句「將來如果要從事科學研究」,而不是在後面的「閱讀專業英文」上面。
老天!有多少大學生,將來會從事科學研究?就算在先進國家,這比例應該也少的可憐。
如果一個社會上,所以大學畢業生都爭著考研究所,然後立志畢業之後做科學研究員的話,那我會說,這國家的人必定都瘋了。
就好像,所有的國中畢業生都爭著考高中不想去念專科技職學校,一樣不是太正常的事情。 而即便是從事科學研究,也未必需要人人都念英文。
一個國家如果弄到「想做科學就必須先念原文書」這樣的地步,他們的科學恐怕不會很樂觀。 也許有人會問,做科學研究,難道不就是一群研究員,天天唸原文論文增進知識,然後設計實驗做實驗,最後把結果整理出來寫成英文論文發表?那怎麼會不需要唸英文呢?
其實,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認為,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就是研究員,但是我想講的正是,所謂科學,其實是一個團隊合作,而在這個團隊裡面,真正需要啃論文然後與國際接軌的那些研究員,往往只是金字塔頂端的一群人。
以前在台灣唸書的時候,實驗室裡面不管大小,人不管多少,組成總是很單純。除了實驗室老闆以外,下面也許有一兩個專任研究員,再來就是博士後研究員,然後是博士班學生,碩士班學生。往往有一兩個來打工的研究助理,但是他們多半是大學生,然後為了考研究所先做準備。因為這種助理流動性很大,因此也很難有穩定的品質。
每個人的夢想,就是有一天自己也當上大老闆,然後就可以再也不用作實驗,對下面的人頤指氣使, 那麼工作型態呢,整間實驗室忙得跟工廠一樣,除了老闆以外大大小小的研究員都忙著做實驗,博士後研究員帶博士班學生,博士班四年級帶博士班三年級。
大家所有的實驗都事必躬親,不假手他人。
想要做實驗,必先練得一身絕活才行。那時候,大家也頗以自己的高段技術自豪,誰誰誰DNA抽的最快,誰誰誰cloning挑的最準。
在那個時候覺得研究生涯雖然快樂,卻也相當辛苦而忙碌。常常做完實驗之後累到攤在椅子上,根本沒時間去好好思考下一步,而時間似乎永遠也不夠用。
於是,做實驗很多時候好像總是在沒有充分準備或思考的情況下,硬著頭皮先做了再說。
到了國外以後發現,國外的實驗室雖然也有類似的組成,但是「技術助理」的比例增加了不少。除了每個實驗室都有幾位資深的實驗助理可以幫忙做實驗以外,研究所內也有大大小小的技術支援部門,有專門分析基因的,專門分離細胞的,專門做顯微鏡影像的。。。
從那時候才知道:『 哇,原來做實驗可以不用自己樣樣來 ! 』善用人力的話,可以讓研究人員有更多時間專心在科學上。 簡單的來講,做科學研究,應該除了研究員以外,還有一大票的技術支援人員,這些人散佈在各種技術支援部門、動物房甚至是學校以外的藥廠、醫院。做實驗是非常累人的,所以技術支援的人能力越強,研究員越有時間思考,也更能從事高水準的研究。
用另一個比喻來講,就好像一間公司裡除了主管以外,總也需要其他部門支援,像是人事部,像是資訊部門。。。然後公司以外可能有工廠,工廠裡面要有管理人員跟工人。這些人數加一加搞不好比主管還多好幾倍。主管很重要,需要知識豐富,與國際接軌。但總不能說公司裡都只有主管,每個人都校長兼撞鐘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吧?那可是會累死人的呀!
從「建議想做科學就一定要唸原文書」這樣的想法,多少可以反映出,在國內一講到做科學,大家就只想到做實驗室老闆,似乎除此之外就別無出路了。
因此,沒有人甘願做技術員,也沒有人甘願投資技術人才。這是很狹隘而且不正確的觀念。
我記得,那時候在BBS上面,有人舉例說,日本人就是因為所有的東西都翻譯成日文,因此英文很差???這樣的說法,完全忽略了,日本的科學,不但在亞洲,在全世界都是居於領先地位的事實。
日本人的科學之所以發達,很有可能正是因為他們的科學全面日文化。所以,即使是技術人才都有最新的資訊可以取得,不需要受限於語文能力。
不只是日本,德國法國的科學幾乎也是全面德文化或者法文化。
所有的新版英文教科書都有相當優秀的德法翻譯本。在臨床醫學界,所有的名詞也都有德文法文對照,醫生與病人不需要雞同鴨講。難道會有人認為德國法國的醫療技術落後嗎?
說科學如果在地語文化,就會無法進步,實在是一件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情。 而在台灣很可惜的,既然是鼓勵唸原文書,優秀的翻譯書相對之下就如鳳毛麟角般的稀有。
大部分的翻譯生物教科書,不是錯誤百出,就是文句不通順。
尤有甚者,老師分配給許多學生翻譯之後草草校對再湊成一冊,那樣前言不對後語的嚴重可想而知。在沒有優良翻譯書籍的情況下,英文原文書又是如此艱澀,科學是從大學開始就離大家越來越遠了。
所以一個國家科學要進步,並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能閱讀原文書刊,或要所有人都只有研究一條路可以走。相反的,我們需要的是各階層整體水準的提升,而這只能靠大量「優秀」的中文科學書籍出現,不管是科普的或是專業的都同等重要才對。
- Mar 13 Thu 2008 21:30
♧ 大學生該不該念原文書?♧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